越王勾践忘恩负义的一面
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又当上了霸主,本应高兴万分,了无忧虑,但他却忧心忡忡,为的是怕国内大臣拥兵自重,当中主要两人为范蠡及文种。勾践正想尽方法削弱他们的权力。范蠡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深知勾践心胸狭隘,当遇上困难时,还会听信别人的意见;在外患已除,大权在握时,便容不下功臣了。范蠡因而打算隐退,并劝说文种也应同行。
范蠡派人送了封信给文种,信内写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指把鸟打尽了,那把良弓就没有用处,也只能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没用,也会被人拿来烹煮。越王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只可能共患难,不能共荣华,你还不隐退?)文种看见这信后,便说有病,不上朝。
某日,勾践收到手下报告,指范蠡失踪,大惊,他害怕范蠡会拥兵自重,马上下令四处搜寻。过了几天,有人将范蠡写给勾践的信呈上,范蠡在信中写道:“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意思是我听闻君王忧心作为臣子的我会功高盖主,希望我能死去。当日君王在会稽受辱,所以我不能死,现今既然已一雪前耻,我便应该死去。)勾践对于范蠡自尽的行为,表面上装作非常伤心,实则放下心头大石。范蠡已经不构成威胁,勾践便命人铸了一尊范蠡金像放置在案旁,这尊像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为勾践带来沽名钓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