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星雲大師全集
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第二類【人間佛教論叢】 /
033-035人間佛教語錄(共3冊) /
033人間佛教語錄1 禪門淨土篇 /
p148 禪者的生活修持
p148 禪者的生活修持
禪,不是理論,禪是生活,生活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都是禪。有禪,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就能開悟,開悟時,還怕前途不能無往不利嗎?─《星雲禪話‧最具魅力》 禪者的生活,無論做什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星雲禪話‧曬香菇》 禪的本來面目,就是直下承擔!當吃飯的時候吃飯,當修道的時候修道,當問的時候要問得重要,當答的時候要答得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裡轉來轉去。─《星雲禪話‧我也可以為你忙》 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要磨心志、要刮骨髓,人生不經過千生萬死,不能體會萬死千生,怎麼能入道呢?─《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是非常實際的,穿衣吃飯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視同無物更不容易。禪是講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遠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來得重要。─《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者參禪的態度是尊天敬地,畢恭畢敬,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機緣,他們以平常心來對待日常的生活,乃至以平常心來莊嚴未來的世界,都在當下心念的轉換中提升。─《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禪者的日常生活雖然無所用心,自在灑脫,但是絕對不是放蕩不羈、遊手好閒。有許多禪師勤奮參學、素簡守道的態度是令人十分敬佩的,他們不僅在搬柴運水時參禪,連舉眉瞬目都不放過絲毫禪機,他們不會用參禪的藉口懶惰懈怠。─《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知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乃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惠能大師八月舂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崇信禪師曾以煎餅求道;隱峰禪師曾以推車度眾。悟道後的禪師們,非但不以職業卑賤為恥,不以工作庸俗為念,反而可以從工作中,見到灑脫恬淡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禪者,對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間參訪互助,修持上嚴謹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裡樸素無華,心地中統一歸真。─《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者,山中臥衲衣當被,和頭裡瓠瓢作枕。離世隱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簡單,而且愛物惜緣。一草一葉、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禪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來,不隨意浪費大地的一點資產。─《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從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可以說,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禪。─《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不能從世相世智上去看,要透過本質實相了解,如同微風是風,颱風也是風,松樹是樹,柳樹也是樹。禪師們在日常弘法利生時,一舉手,一投足,行住坐臥之間,往往很灑脫自在的呈現了人生的真義。─《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門不止要在安靜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勞動、勞苦中參學。所以搬柴、運水是參禪,推磨、舂米也是參禪,砍柴、挑擔無一不是在參禪,從勞苦裡面慢慢體會禪的意義,品嘗禪的法味。─《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門的生活十分簡樸,不貪求塵世的一切物質。渴飲山泉,涼而甘美;饑食菜根,淡而飄香。對於一草一木、粗茶淡飯都非常愛惜。─《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師們常常不用語言,沉默相對,一默一聲雷,在寧靜悠遠中氣象萬千,比什麼語言還要響,還要多!─《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師寂滅外緣,對境不起憎愛,朝向肯定的大道精進,聲光幻影迷惑不了禪師的心,禪是將心常住於清淨中,如實辦道。─《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人到無求品自高。禪者,最大的特色就是無欲無求,無煩無惱,這種特色在雲遊參訪時尤其明顯,呈現了禪師清淨超越的品格衣食無沾滯,隨緣放曠;行住是雲水,自來自去。─《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師非常重視生活裡的勞動和服務,從作務當中使肉身更堅強,讓心志更純一,如同利劍淬鍊自寒水與烈火,禪師也是從心苦與身頹中超脫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每一個人一日當中,要有多次的感動;自己也要有一些語言、發心給人感動。相互的感動,那就是禪心。─〈禪門的自覺教育〉 修行度眾,並非喊口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比方說愛惜時間,時間也是眾生,愛惜時間就是度生;愛惜金錢,不要奢侈浪費,進而節約勤儉,就是度生。和合眾生、不挑撥離間、不誹謗別人的名譽,也都是度眾生。─《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不要常追悔過去,要能遠眺未來,要有英雄的無畏,要有赤子的愛心。睡覺的時候,好好的睡,如長眠不起;起床的時候,立即離床,如棄敝屣。真能如此生活,生活就有禪。─《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勝義的解脫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的解脫。它是最圓融完滿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中體證才能成就,非言語思辨所能道盡,如黃檗禪師所云:「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1─《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真正的禪者,是能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無念生活,自然能使內心清淨,無玷無染,如月映千江,如日處虛空。─《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禪的性能如何養成?要注意這一刻。這一刻,永遠活在現前當下、現前一念;當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會養成禪的性能了。─《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四弘誓願,一般人大都只是在早晚課時,於佛前唱誦,平時不敢講,更別說要去實踐了。能夠把四弘誓願落實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見性成佛,不再是渺渺難測,只要從日常生活中,止息人我諍論,普行恭敬,就是見性,就是與道相應。─《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二六時中*2,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於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愛,也沒有取捨;不念利益,也不念成敗。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靜、安閒、融和、淡泊裡,這就叫一相三昧。─《六祖壇經講話‧咐囑品》 過去的禪者,並不是每天只圖安然,不做事情。一個禪者,能忙能閒,甚至在閒中能忙,忙中能閒。真正的禪者,禪堂裡一坐數小時,下座以後,田裡的春耕秋收,一樣的晨昏作息。有的禪者悟道以後,仍然討單典座,有的請求服務耘田,像臨濟栽松、雲門擔米、仰山牧牛、趙州掃地、雲巖作鞋、丹霞除草,他們把忙閒打成一片,所以生活一切皆是禪也。─《人間萬事‧禪心》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在起居飲食的生活裡,而不是刻意的標榜。標榜是一時的好看,禪心詩意,才能持之永恆。─〈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修行,要老實修行;念佛,要老實念佛;行佛,要老實行佛;參禪,也要老實參禪。人間佛教在生活上,只是表現一個禪性而已。─〈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在哪裡?在佛心裡,在法義裡。禪在哪裡?在大便裡、在小便裡,很骯髒、很委屈,但那就是我們的解脫世界!文遠禪師在大便裡能乘涼,他那種灑脫、清涼的生活認知;能有這種功力,才能安住在「禪」裡。─〈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學佛,主要是學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尋問;學禪,主要是參自心,所以要向本來面目探究。─《佛光菜根譚》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修「淨」,首須修恭敬,對人恭敬才有淨土。人間佛教不離禪淨,慚愧自己,恭敬他人,自他才能交集,佛道才堪成就。─《佛光菜根譚》 以謙虛忍讓養深積厚,在無求無得中,享有浩瀚三千大千世界;以犧牲奉獻融和人我,在泯除對待中,得到無量無邊法喜禪悅。─《佛光菜根譚》 禪修思想,是平常、平實、平衡的意境涵養──但盡凡心,別無聖解;禪修內涵,是信心、道心、悲心的長養增進──不變隨緣,慈悲喜捨;禪修生活,是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依戒生活,知足澹泊;禪修精神,是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擔;禪修運用,是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觸處皆道,機趣無限。此即是人間生活禪的體現!─《佛光菜根譚》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利莫利於喜捨,樂莫樂於禪悅。這就是人間禪者的行持。─《佛光菜根譚》 多少禪師因花開花謝,而參透禪機;多少釋子因日出月現,而悟道證果;多少雲水僧見青山綠水,而滅卻心火;多少行腳人看鳥飛魚躍,而覓得自我。只要用心留意,人生當能有一番境地。─《佛光菜根譚》 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或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人生在世,哪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關係,所以人間佛教行者,在眾生身上修,從心地上去學,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修行落實,擴大心胸,與宇宙同在。好比虛空,不捨棄一物,才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胸襟。─《星雲說偈》 一個禪者的生活,是儘量將生活簡單化、藝術化及單純化。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3,這是多麼灑脫自如的人生!─《星雲說偈》 佛門平日生活之常道,對一般人的生活也是很有助益,如:「早起未更衣,靜坐一枝香;穿著衣帶畢,必先禮佛祖。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待客如獨處,獨處如待客。尋常不苟言,言出必定行;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勿妄想過去,須思量將來;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就寢如蓋棺,離床如脫屣;待人常恭敬,處事有氣量。」這就是禪者的生活。─《星雲說偈》 參禪參得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不肯跟人結緣,不肯替人服務,沒有與人結下善緣,日後就得不到幫助。有些人不是聰明才智高,也不能幹,然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總是得道多助,靠的就是緣分。有的人才華蓋世,一身機智靈巧,可是處處不如意,因為沒有廣結人緣,自然坎坷難行。如果每天貪名圖利,在名利的貪瞋風波裡浮沉,不能給人歡喜,別人也不歡喜你,生活怎麼會快樂呢?─《星雲說偈》 一個修行學道的人,即使不能完全離棄名利,至少也要淡泊名利。所謂「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多多為人服務,才有禪心。─《星雲說偈》 禪者,當看則看,當聽則聽,當說則說,當行則行。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堅持、自我規劃,將一切動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觀生活。能戰勝自己的心,就能戰勝一切。─《星雲說偈》 道沒有離開生活。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別人也不會信服。不能隨遇而安,有如在空中飄盪,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很難過,生活很煩惱。─《星雲說偈》 禪者的修行生活重在簡單、隨緣,無論山林水邊、鬧市都會,只要雙腿一盤,即可參禪。─《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宗派》 禪堂裡,維那師父經常高喊:「提起正念!」過堂吃飯時,維那師父也會唱誦:「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就是提醒我們,二六時中,要保持正念。正念可以對治妄念,醫治我們的煩惱。有正念的人,會堅定信念,不斷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口、意三業之正行、正語、正念,可以利益眾生,增上菩提道心。─《星雲法語‧自律箴言》 有人問「雲水三千」是什麼意思?其實,說的就是一個解脫者的生活,它像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走,又像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的行禪。─《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在人間生活,不是順境,就是逆境。對於順境、逆境,如果都能保有一顆「如如不動」的心,這就是禪。能把如如不動的心,用在紛紜擾攘的現實生活裡嗎?能夠的話,就是懂得禪了。能夠從生活中體會禪悅法喜的修行,才是人間佛教行者所提倡的真修行。─《星雲法語‧何謂禪》 人難免會有一些煩惱,佛教裡有謂大煩惱、小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等。─《六祖壇經》裡,臥輪禪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惠能大師卻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能像惠能大師一樣「不斷百思想」,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可以不怕煩惱起,就能夠在煩惱裡有定力,不為其左右、打倒,自能安心自得。─《星雲法語‧如何生活》 「禪話」就是讓人覺得幽默又有機智的語言。在一個團體中,常說禪話,可以化解緊張的氣氛,增加生活的快樂;常說禪話,讓嚴肅刻板的生活,顯得灑脫自在。所以我們要常說歡喜的禪話,讓別人喜歡與我們說話、印心。─《星雲法語‧如何說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雖然起於人我,只要我們懂得照顧自己的心,就不會被人我是非所困擾。處事也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永恆,能在橫逆來時不怨不尤,在病苦來時不驚不怖,在譏謗來時不辯不苦,在榮寵來時不驕不慢。這就是「禪心」,這就是人間的佛教。─《星雲法語‧處事禪心》 人到世間上來,不是為苦惱而來的,所以不能天天板著面孔,傷心、煩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毫無樂趣可言。金代禪師說:「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一個樂觀、積極、進取、歡笑、喜悅的個性,快樂的在人間做人,遠離憂愁、悲傷、苦惱,如此,活在人間才有禪意,才有價值。─《星雲法語‧如何做人》 有的人說話,語不驚人誓不休;有的人做事,不能驚天動地非丈夫。其實,說話,閒話家常更覺親切;做事,能讓大家認同就是圓滿。修道,也要修大家都能做得到的「平常道」,這就是禪宗所謂的「平常心是道」。─《星雲法語‧平常之道》古來祖師大德,在作務勞動中參透禪關,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身居高位的裴休、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一面參禪學佛。這些都是「熱鬧場中做道場」,練心、修心的典範。─《星雲法語‧馭心》參禪,參什麼?學佛,學什麼?念佛,念哪尊?學佛就是學自己,念佛就是念自心。如何找到自己?從佛像經書裡,可以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從花草砂石內,可以認識自己內心的世界;從拜墊禪椅上,可以堅守自己無限的生命;從人我是非中,可以體會自己真實的寶藏。─《星雲法語‧找到自己》 禪是靜坐,禪也是活動。有時候參禪打坐是禪,經行跑香也是禪,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每天能夠把心安住在當下,不為外境所動;不動心,生活裡就有禪,人生就別有意境了,正是「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4。─《星雲法語‧何謂禪》 平常要多親近善知識、多閱讀經典以變化氣質,「提升心靈」、「認真行佛」,自然就是人間佛教「禪」的實踐了。─〈開示〉 不管修行哪一種法門,到了某一境界,都會有瓶頸,如果能衝破,自然會再進步。實踐人間佛教的行者,腳下的石頭、荊棘更多,但是只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驗,又何患道業不成?─〈開示〉 高峰禪師窩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髮,但我身心已經清淨;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食松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迷悟之間‧生活美學》 有的人,能靜不能動,常常一個人自我關閉、獨坐、冥想。生活中,頂多閱讀書報、聆聽音樂,對於活動,他不樂於參加,他的人生就像枯木死灰一般,顯得太沒有生氣了。其實,就算是參禪打坐,在「靜」坐之後,也要起來行香、禮拜,以活「動」筋骨;即使是誦經、念佛,在聲音的「動」態之後,大修行者也會要你有些閉目、禪思的時間,讓你享受寂「靜」安樂。所以,動靜是不可分開的。當動的時候要動,當靜的時候要靜;能靜能動,才是正常的生活。─《迷悟之間‧動靜時間》 世間上,有一些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愈是清閒疏懶,愈是精神委靡,暮氣沉沉。但也有的人每日東奔西跑,忙碌不堪,卻愈忙愈有活力,愈忙愈是精神煥發,生氣盎然。可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忙碌勞動,更是身心最滋養的肥料。古代禪門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臨濟禪師的「栽種松樹」,道元禪師的「曬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實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迷悟之間‧增加營養》 三餐飯菜豐富,當感念得來不易;飲食簡陋無味,學習佛門「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受人尊重,我心謙虛;面對世態炎涼,何妨學習禪的「榮的由它榮,枯的任它枯」。─《迷悟之間‧美麗的世界》 禪門裡,許多禪師悟道之後,有的仍然芒鞋破缽的雲遊天下,有的仍然一笠一杖行腳十方,有的在叢林裡搬柴運水,有的在禪堂裡參禪苦修。他們拋棄人間物質的享受,遠離社會人情的安慰,過著忍辱作務的生活,他們實踐了內心平和寧靜的悟道者的生活。─《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在受苦的時候,感到快樂;在委屈的時候,覺得公平;在忙碌的時候,仍然安閒;在受責的時候,知道慈悲。那就是體會出真正的禪心了!─《星雲日記》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柴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一般人講,做人要誠實、信用,要孝順父母,要忠於朋友。能說到做到,培養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轉境」,自然就能發揮力量,而不至於「說時似悟,對境生迷」了。─《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註釋*1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2二六時中:指一晝夜,十二個時辰。*3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4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千家詩》卷三,宋.杜小山─〈寒食〉:「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上一則 :
p122 禪定與般若
下一則 :
p172 禪的智慧風光
回上層
書目錄
033人間佛教語錄1 禪門淨土篇
p024 編輯緣起
p029 禪是什麼?
p058 學禪的目的
p082 如何參禪?
p122 禪定與般若
p148 禪者的生活修持
p172 禪的智慧風光
p205 何謂淨土?
p228 如何修淨土法門?
p242 念佛法要
p286 建設唯心淨土
p310 人間淨土的意義
p325 人間淨土的藍圖
034人間佛教語錄2 生活應用篇
p005 生活觀
p028 倫理觀
p050 修持觀
p084 處世觀
p112 儀禮觀
p136 教育觀
p158 經濟觀
p180 政治觀
p194 管理觀
p220 世界觀
p232 生命觀
p264 宗教觀
035人間佛教語錄3 宗門思想篇
p004 思想體系
p054 弘法利生
p097 法門修持
p154 佛光宗風
p212 薪火傳燈
p281 實踐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