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明朝碓窝

  • 2025-07-06 06:24:08

明朝碓窝

这是前久一个老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据说故事就发生在小屯村,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只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写出来,与我们亲爱的读者分享,不知道你看了后,又会作何种感想?

小屯村离我们这有百十里路,是一个不小的村庄,大约从明朝初年建村起,到现在已经是六百多年了。这六百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秘密在小屯村潜伏着,没有人知道它,直待李家老二要将碓窝以300元的人民币卖给人家,才惊天动地地揭开一个史实。要知道是怎样的史实?得等我慢慢讲来。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李家老二从庄稼地里回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也不想开门生火做饭,一屁股坐在柳树下的碓窝上歇气,正在感叹祖上没留下什么遗产,老人又去的早,自己和大哥帮衬着总算把小兄弟三人拉扯大,但是老三总是有点憨不拉叽的,时刻算帐倒算,划算的不做,不划算的偏做,叫谁也拿他没办法。正在感叹的当儿,猛不丁从树后转出一个人来,说总算回来了,他已在这儿等了大半天。

老二忙问“有什么事?”那人就说要买他家的碓窝,问要多少钱?老二愣了半天,以为这人是在逗他。那碓窝啥年开始有的,也不知道,反正是随着父母传到了他们手里,以前也曾用来舂舂碓,可后来随着电器化的推广,都用了钢磨碾米机,就是舂猪食也不用了,都用了猪草机,于是碓窝就闲磕在柳树下,整日里晒太阳吹风,早被人们忘了,除非是在闲暇时才会蹲在上面捣捣散话闲聊,或者乘凉,算是有一点用处。

展开全文

天呐,竟有人买这无用处的碓窝,莫非是昏了头,还是傻子憨包,于是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哪里好玩哪里玩去,我没工夫跟你闲磨。那人不走开,还说给他150元,如果觉得少,还可以再商量,说着,钱拿出来捏在手上。老二不憨不傻,那是钱啊,毛主席老人家红艳艳地印在上面,怕是假钱吧。老二说把钱递过来看看,接到手里,手感非常好,领上会硌手,钢印金线暗影一切齐全,天,不假啊,莫非这人脑壳真的有毛病。忙将眼睛凑了上去,看到的这人却是一脸真诚,不憨也不傻,才认认真真地谈起价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300元成交。

正在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当儿,老三冷不丁的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一下坐在碓窝上,不准卖。老二拉也不走,劝也不行,好话歹话说尽,老三就是不依,说那是老祖宗的东西,宝贵着呢,无论如何也不卖。老二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唉声叹气地看着那人拿着“毛主席”走远,心里觉得窝窝囊囊的,就拿老三出气,一直骂个不停。

还是大哥回来了,说人已走了,你骂他也无用,反正也卖不出去了,才止了骂声。突然,大哥说那人为何要买碓窝呢。这一下,提醒了老二,是呀,那人为何要买呢?几人围着碓窝转起圈圈,仔细地瞧看,突然老大发现碓窝下的土由于在埂边倒塌了,底露了出来,上面有一行粘着泥土的字“大明洪武十五年李云玉制”。天呐,李云玉,何许人也?

从此,弟兄几个开始了对李云玉的查访,翻箱倒柜查找古书,甚至还到图书馆去查资料,黄天不负苦心人,最终在家族的族谱上查到李家来到云南的第一任老祖名叫李云玉,原本南京人,是个大江南北出名的石匠,洪武十三年被征集入军,开拔征南,随后就被调到小屯当屯长,屯军垦田,传衍生息,生前曾为后代传下一碓窝,天呐,终于真相大白。族间竟然凑钱奖给老三300元,夸他保护得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